Warning: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git_reset_password_message - assumed 'git_reset_password_message' (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) in /www/wwwroot/www.xinlitu.com/wp-content/themes/Git-master/functions.php on line 2369
抑郁症概述-心里图

    抑郁症概述

    情感问题分析 港湾心理 306次浏览 0个评论

    Warning: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git_esc_callback - assumed 'git_esc_callback' (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) in /www/wwwroot/www.xinlitu.com/wp-content/themes/Git-master/functions.php on line 1130

    导语:

    近年来,我所在的城市、所在的行业屡次发生类似事件——基层一线接处警民警在经过长时间努力、成功劝阻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后,自身开始出现幻觉、胡言乱语、流露悲观厌世情绪等失常行为,被单位值班领导第一时间护送去医院,进行紧急心理干预治疗。结合十余年来的工作见闻特别是关于自杀现场的见闻,撰写一篇《抑郁症概述》草稿,旨在以本行业所理解的语言对抑郁症进行论述,为战斗在一线的同行兄弟提供略微的参考,以期在工作中提高自身心理防护意识,避免类似负面影响的出现。

    本文系结合自身工作见闻而形成的个人总结,没有专业医学知识背景、相关医学数据和统计学数据支持。因涉及一些工作场景,同时由于话题敏感,成文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,设定可见范围系在同行工作的同事和其他单位同志,以及特许可见本人行业工作动态信息的朋友。本文没有严谨的医学论述成份,涉及的名词和概念均为瞎扯,仅供各位看官一阅。引用一些同志对我说的话:“我就喜欢看着你一本正经地扯淡的样子……”

    一、抑郁症的概念

   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,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………………

    (算了,停止引用任何医学资料的行为,完全使用聊天语言进行陈述):

    抑郁症,是一种心理疾病,号称“精神上的癌症”,患者长期抑郁不欢,有明显症状时能显著影响患者身体状况,导致一系列身体病变的情况出现;更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患者悲观厌世、出现自我毁灭的倾向(简称自杀)。患者失去与其他人员的沟通能力、失去社会活动能力、失去正常劳动的能力,其悲观厌世的情绪表现或者实施自杀的行为,对其个人、家庭造成严重的创伤,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。总而言之,抑郁症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;在形成重症时,是一种严重而凶险的疾病。

    二、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待遇

    当前舆论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抑郁症患者并不宽容,许多文艺青年在文学作品、网络信息中动辄自称抑郁,以此表示其有文艺气质,实际上对抑郁症形成了“污名化”的效果;社会环境对抑郁症患者存在误解,常人往往认为抑郁症患者其实只是胡思乱想,或者认为抑郁症患者只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懒惰,认为抑郁症患者是心理脆弱,因无法阻止患者自杀意念、行为而对其有鄙视、嫌弃的看法,无法体会到抑郁症患者的感受;网络上各种信息对抑郁症患者基本上是冷嘲热讽,“矫情、没事闲的”是常见的评价;不同抑郁症患者之间也无法互相体谅——能够了解自身体会的,只有抑郁症患者自身一人。鉴于以上种种情况,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往往为了避免被人鄙视、嫌弃,而努力掩盖自身抑郁症真实情况、掩盖自身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,这使得重症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显得毫无征兆、显得具有突然性。

    三、抑郁症患病范围

    抑郁症的患病范围很广,从年龄范围上看,往往在30岁以后才显露出患病特征;近年来抑郁症患病年龄明显下探,20至30岁的青年患病人数明显增加,甚至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数也明显增加。从人员职业身份来看,不管是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、高级知识分子、科研人员、普通公务员、媒体工作人员、娱乐明星、商界精英、大学生……都有不少数量抑郁症患者的出现,特别高级层次的政府官员里则未曾有新闻报道抑郁症患者的出现,因为高层次政府官员基本上年龄较大,如果在青壮年时期就显露出抑郁症的隐患,则会被排除到选拔范围之外。

    从实例上来讲,香港娱乐界明星张国荣自杀身亡,舆论界普遍引导粉丝对该明星进行怀念,却对明星张国荣患抑郁症的自杀原因忌讳如深;近期某医院住进一名20余岁的年轻女子,该人员自8岁起就在美国游学,回到广东省东莞市开公司时被一本地女富商骗取股份,诱发抑郁症,该患者父母系亿万富翁,患者的父亲患有躁郁症,患者住院期间惊恐症发作,浑身颤抖不停;2018年底,微信公众号“金融街侦探”列举了2018年期间诸多上市公司高管患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事件。以上种种实例表明,抑郁症与个人知识高低程度、拥有的财富大小程度、社会地位高低程度、智商和情商的高低程度,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
    四、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

    一般人员在遭遇家庭变故、工作和生活中重大事件冲击时,显露的郁郁不欢的情绪,成为抑郁情绪,在一定时间后能够逐步消除。

    抑郁症患者则在遇到精神刺激源时,甚至在看似无缘无故的情况下,长期存在抑郁情绪而无法消除,长期的抑郁情绪导致其身体的病变,而身体的病变反作用于其心理病变,形成恶性循环,最终形成重症抑郁,导致严重后果。

    五、抑郁症的基因层次原因

    (一)不同种类基因的起源。

    在原始社会时代,一定数量人类形成的共同生活的小群体,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,一方面要全力捕杀猎物获得食物;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捕猎行动、采集植物食材、日常生活中不断防范各种危险,包括大型凶猛野兽对群体成员时刻可能出现的袭击、生活环境安全隐患。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群体为了谋求生存的过程中,原始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分工,这些分工逐渐形成了个人特长;随着漫长岁月的发展,原始人的每一个单独个体,根据不同的分工形成的个人特长,以基因记忆的形式,刻入了人类的身体记忆里,并且代代相传,形成了人类在基因层次方面的各种差别,在一定层面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基因类型,也造就了人类单独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天分、各种不同的实际表现。

    在多种不同的基因类型中,本文着重于讲述“防御型基因”和“战斗型基因”这两种类型。

    1、防御型基因。

    由于长期群体分工以及个人天生擅长,具有防御型基因的原始人,更加偏向于捕猎、采集和生活中防范危险的分工。具有这种基因的原始人,对于危险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嗅觉,在实际中表现为对各种危险源时刻的高度警惕,注意力比较分散,稍微风吹草动就能引起注意,能够迅速切换多个注意力目标,能够同时跟踪处理多项事物,以便快速发现和判断危险;对各种行动中的细节高度谨慎,严密防范各种危险的发生;这种原始人对微生物、病菌等物体也高度敏感,通过其鼻子、肠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不同反应,容易分辨生存居所以及其他场所的各种不安全、不适合的因素;为了时刻保持警惕,具有这种基因的人睡眠比较浅,容易清醒,以便及时发现危险并发出警报声音信息,以唤醒其他群体成员迅速应对危险;此类型的基因让人的体质成为高过敏体质、不易睡眠的体质,身体内的多巴胺、5-羟色胺、肾上腺素等内分泌激素较少,因此具有防御型基因的原始人身体强壮程度,往往不如战斗型基因的原始人,战斗意志也往往不如战斗型基因的个体,在捕猎行动中更加偏向于防范危险和辅助战斗的分工角色。

    2、战斗型基因。

    具有战斗型基因的原始人,因其世代天生具有的战斗力特长以及群体分工需要,往往在捕猎战斗中负责主要角色,更加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,以实现追捕猎物或者与猎物战斗。战斗型基因出于战斗中坚力量的角色分工,为保持强健体魄的需要,身体内的多巴胺等内分泌激素较多,注意力相对集中,神经反应速度较快;同时为了保持战斗精力旺盛,从而使其平常的睡眠较深,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耗费的精力较少,显得比较粗犷。

    (二)不同基因类型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。

    1、防御型基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。

   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,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,防御型基因在之前历代文明社会中的个体特长优势,反倒对现代社会工作、生活出现一定的不适应。现代文明社会劳动分工高度细化,更加需要的是专注于一项极为细化的工作的能力,而不需要分散的注意力;现代社会生活中危险源已远远少于原始社会,防御型基因对危险源高度警惕的特征,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过于谨慎。

    防御型基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,表露为做事小心谨慎,工作中讲究顺序条理,生活中讲究干净整洁,凡事追求滴水不漏,具有现代社会定义的强迫症、洁癖等特征;防御型基因的注意力分散的特征,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注意力涣散综合症,在儿童、少年时期表现为多动症。防御型基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,由于其高度敏感的特征,面对广泛存在的大量尘螨、汽车尾气以及空气悬浮化学物质甚至花粉,出现鼻炎症状,鼻炎也被现代社会成为“不死的癌症”,系个体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的过敏反应,至今仍无法通过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消除,任何过量使用激素、血管收缩剂或者手术治疗企图消除鼻炎的行为,都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;同时,防御型基因也由于高过敏体质,导致其个体的肠胃反应过度,存在易激惹的特性,使其个体长期出现便秘或者腹泻的反应,而用现代医学无法检查出具体病因;最后,防御型基因个体睡眠较浅的特性,导致其在现代社会中出现长期需要大量过度的睡眠,或者长期出现失眠症状。防御型基因的个体,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表露出的鼻炎和肠道异常反应的症状,以及长期过度睡眠或者失眠的症状,对其个体产生了严重的困扰,令其长期感觉到异常痛苦。

    防御型基因的性格,具体的表现自我苛求完美、自我施加压力,打个比方说,从小读书数学试卷考试一定要考满分,如果差一分才满分,都会让其感受到失败,在竞赛中夺取不到第一名也会感觉到受挫折,但由于其个体往往不够强壮,在体育运动中动作表现迟缓,又难以在体育竞赛中夺取胜利,于是沉醉在挫折感中难以脱离。防御型基因的个体在工作、生活中任何出现的漏洞,都会让其感觉到受挫。

    2、战斗型基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。

    相比之下,战斗型基因更加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需要。战斗型基因的个体身体强壮,精力比较旺盛,注意力上比较专注,个人意志力比较坚毅,对细节和挫败比较不在意,具有良好的睡眠能力,天塌下来也能当作被子盖,具有较好的承受挫折能力。基于个体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较为适应,战斗型基因的个体在社会中更为受欢迎。

    3、防御型基因和战斗型基因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表现。

   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,防御型基因的个体,由于其强迫症的特性,将大量精力花费在细节方面,并且过于追求完美,容易过于自我施压;同时由于鼻炎、肠胃问题等长期过敏反应造成身体不适,更容易重重自我加压,使其不堪重负,最终形成抑郁症。

    而战斗型基因的个体,在工作和生活中,表现为身体强壮、热爱运动,面对工作任务,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表现,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容易化解;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重压,战斗型基因的个体更加偏向于坚持到底,或者努力争取改变现状。

    六、抑郁症的内分泌物质层次原因

    人类外在的精神表现,离不开身体内部与精神相关的内分泌物质活动情况。正常人体内多巴胺、5-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,使人体在兴奋神经元与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之间取得平衡,维系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活动的正常进行。

    (一)防御型基因个体的内分泌激素情况概述。

    防御型基因个体的多巴胺、5-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较少,这使得这种类型的人员往往真实性格比较内向,不爱运动,在兴奋神经元与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之间难以取得平衡,从而导致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,往往出现抑郁、双相情感障碍、躁狂等症状的出现,抑郁症系抑制神经元过度活动的表现,双相情感障碍则是兴奋神经元与抑制神经元轮番过度活动的表现,而躁狂症状是兴奋神经元过度活动的表现。在实际观察来看,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,而由于其躁狂症状不明显,一般被判定为单纯的抑郁症患者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,有的患者躁狂症状期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,才慢慢转入抑郁症状发作期,同时由于躁狂症状比较轻微,这些轻微的躁狂症状不仅不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,反而由于其表现出的精力旺盛、信心十足,富有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的激情,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明显成就,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不会被发现有抑郁症的隐患;躁狂症状期转入抑郁症状期后,不管躁狂症状期有多长,都被医学界定义为“复发性抑郁障碍”;躁狂症状期和抑郁症状期来回切换时间较短、反复发作的患者,更容易被周围人员感觉系其精神有问题,更容易被医学界鉴别为双相情感障碍,在社会管理工作中,这类患者被列为关注和管控对象(躁狂症也同样被列为关注和管控对象)。

    (二)战斗型基因个体的内分泌激素情况概述。

    战斗型基因的个体,由于其身体内多巴胺、5-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较多,使其个体相比较来说更加富有活力,这类型的人员热爱运动,也偏向于热衷参加越野、攀登等各类极限和刺激性的运动,以获得更大量的多巴胺等内分泌激素,从而对其身体、工作和生活形成良性的循环。

    七、抑郁症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

    对于防御型基因的个体,这里暂且称为易抑郁体质,简称为抑郁体质。抑郁体质可以遗传,但由于抑郁症一般在婚育年龄以后才开始显露,所以具有抑郁体质的人员一般难以进行提早甄别;抑郁体质不一定会患上抑郁症,但抑郁体质的人员,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一定的挫折冲击后,更容易患上抑郁症;这种挫折来源可以是学习压力、工作压力、家庭变故、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难题……等各种精神上的应激源,患者在症状轻微或者中度时,感觉情绪低落、自我认可程度低,在工作生活中容易出现拖延症,感觉自身精力难以应对工作和生活。由于抑郁症患者在社会环境中难以透露其真实情况,因为一旦被确诊抑郁症,患者容易失去工作,或者容易失去其原有的社交资源,导致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精神治疗并且自我隐藏,这导致患者发展成重症抑郁时,显得具有突然性,并且显得毫无征兆;抑郁症发展为重症抑郁,真实的情况是逐渐发展,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发展过程。在这里重点讲述基层一线警察经常接触到的重症抑郁症患者(自杀人员)。

    重症抑郁患者在患病期间,由于多巴胺、5-

    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等内分泌激素的缺乏,导致其极度缺乏精神和活力,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欲望均丧失,连日常的饮食行为对其来说都是味同嚼蜡,仅仅是为了生存和习惯而强迫自己进食;无法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失去对快乐的感觉,即使置身于欢乐的人群中,仍然无法融入其中,只能感受到哀伤等负面情绪,对社会生活产生一种被剥离感;患者表现出的郁郁不欢的负面情绪,反作用于其身体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机制,导致其便秘、腹泻、肠胃疼痛痉挛、身体各部位疼痛、长期反复感冒、鼻塞、失眠等各种不良症状的出现,导致其身体机能急速下降、形体消瘦,进一步导致体内多巴胺等内分泌激素的减少,负面情绪与身体机能下降互相形成恶性循环,对重症抑郁患者在精神上形成了严重的折磨;重症抑郁患者的精神无法支撑其正常工作和生活,丧失正常劳动的能力,但在实际中往往被人认为是懒惰,或者认为是“闲着没事干、胡思乱想”而出现的毛病,导致患者在人际关系方面逐渐被孤立,进一步强化了患者的负面情绪,这些被强化的负面情绪,则进一步加强了负面情绪与身体机能之间的恶性循环,击溃重症抑郁患者的精神意志。

    进入了内分泌与情绪互相负作用恶性循环的患者,具体的外在精神表现,就是陷入了自我否定的状态,自我认可程度很低,不断出现自责的情况,认为周边负面事物都是因为其自身原因引起的;在心理上陷入自我认知、自我存在感的思维哲学怪圈,其感觉没有精气神再继续工作和生活下去,进而失去继续生存的信心;重症抑郁症患者往往还伴随着惊恐发作的症状,其在生活中似乎无缘无故地感觉犹如惊弓之鸟,任何细微的事情均有可能令其感受到惊吓,有如世界末日来临;由于精气神的缺乏,陷入重症抑郁的患者,失去了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,抗挫折能力明显减弱,具体表现为极度内向、缺言少语、目光呆滞、无精打采,往往在被他人责骂之后感觉大受打击,缺乏任何辩论与还击的能力,进一步丧失信心,当患者的精神进一步恶化,无法支持其继续生存下去时,患者则开始计划甚至实施自杀行为。

    八、抑郁情绪的传染机制

   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传导过程中,正面精神(正能量)与负面精神(负能量)可以实现传播和传导。舆论媒体广泛宣扬正能量时,社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,单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更容易显露阳光积极的个人精神面貌;反之,舆论媒体盛行负能量时,社会精神面貌表现为淚气横行,个体人员更容易出现悲观厌世的情绪。重症抑郁患者在患病期间,由于无法感知快乐情绪,其在与周围其他人员的交往过程中,在谈话方面往往只能谈起一些令人感到灰心丧气的话题;患者在彻底丧失生活信心时,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,反复谈的都是悲观厌世的话题。重症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,通过其情绪行为表现、言语交谈等方式,对周围人员实现了负面情绪的传导。

    重症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传导,首先更容易受到影响的,是同为易抑郁体质的人员(防御型基因个体),其次是患者周边关系紧密的家庭成员,再次是患者周边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员。

    重症抑郁患者在疾病发作期间,容易受到负能量事物的影响,即使查阅各类医学资料,患者也只会注重其中的负面因素,得出抑郁症无药可救的结论,而难以发现积极正面的事物;所以重症抑郁患者之间的交流,成为了抑郁情绪传染的一个明显途径,往往发展成互相加重负面情绪影响,最后发展成为相约自杀,这也是基层警察在工作中经常接到关于“相约自杀”的警情需要处置的原因。

    重症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以及相关表现,对其家庭成员具有明显的影响,由于患者无法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,无法感知快乐情绪,其郁郁不欢的状态,导致抑郁情绪向家庭成员传导,对家庭成员造成严重的困扰,甚至出现恶劣后果。近期某医院(还是那个某医院)入住一名过量服药导致出现生命危险的女性患者,其过量服药的原因,就是因为其丈夫患有重症抑郁,无法忍受其丈夫长期抑郁情绪的传导和折磨,在精神崩溃后将其丈夫多达一个月存量的抗抑郁药物一次性服下,以此实施自杀行为。

    另外据非正式渠道听闻,精神科医生往往自身也需要其他医生对其予以心理干预治疗,并且服用抗抑郁药物,这也可能是精神科医生长期接受大量抑郁症患者负面情绪传导,从而造成抑郁情绪传导的一种后果。

    最后重点讲述重症抑郁患者对基层接处警民警的抑郁情绪传导问题。

   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,美国的警察面对持枪、持刀企图自杀的人员,往往是在数次指令放下武器无果之后,开枪射击至少打光一个弹夹,把企图自杀的人员打成“马蜂窝”,从而“成功阻止了该人员的自杀行为”,为此他们还创造了一个名词“Suicide by police”(借助警察自杀)……

   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上述的情况远远不同,基层民警必须以人为本,以保护生命、财产安全为最终目的,面对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重症抑郁患者,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劝阻。而在劝阻的过程中,劝阻者为了达到劝阻自杀行为的效果,一般都使用“一致性”语言,意图以“感同身受”的语言,劝阻重症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。

    而正是在试图“感同身受”的语言交流过程中,重症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对现场接处警的民警存在了传导的情形。在我国国情与体制等各方面特殊情况下,基层民警长期高负荷工作而得不到正常的休息,其劳动量远远超出普通社会民众的想象力,在这种实际情况下,大量基层民警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生理上,都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;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民警,更容易受到重症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传导,从而出现类似于“急性重症抑郁”的情形。

    九、在工作中如何应对重症抑郁患者

   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,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相比以往的时代,显得更加的紧迫,具有易抑郁体制人员在当今社会环境下,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,这也是抑郁症患病年龄明显下探的原因;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也感受到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;在基层工作中,接触到的自杀警情信息量也比往年明显增多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有3.5亿名抑郁症患者,约占全球人口的4.3%,近十年来增速约18%,抑郁症到2020年可能成为第二大疾病;其中,中国有5400万患者。

    那么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应对有自杀行为和隐患的重症抑郁患者?

    (一)首先是要增加对抑郁症的认识。

   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粗略了解抑郁症的发病原因,可以在思想上这么打比方:抑郁症患者就像一台硬件和软件有点不适合当前工作环境的机器,需要现代医学技术进行调整以便消除异常状态。对抑郁症有了总体的认识,在自身思想上就能形成一定的防护,避免重症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传导。

    (二)其次是在思想、语言上寻求对重症抑郁患者的正面引导。

    在实际工作中,劝阻重症抑郁患者自杀行为过程中,“你怎么这么想不开”是一句见效甚微的用语,重症抑郁患者自身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想不开,患者往往在心理上出现“为什么会是我生病?”的疑问,其个人思想和意志,无法与基因层次、内分泌层次的病因进行对抗,必须借助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干预,才能进行调整和维持其工作生活状态。

    接处警民警应当从认识上摒弃对重症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鄙视、嫌弃心态,需要从以下几点消除对重症抑郁患者的误解:

    1、消除对重症抑郁患者心理脆弱的误解。基层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形:成功劝阻或者强行救下一名自杀人员后,该人员换个时间、换个地点、换另一种自杀手段,最终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这些情形导致基层民警容易形成误解,认为自杀人员都只是心理脆弱,而事实是重症抑郁患者身体内部的原因造成其心理状态的异常,需要现代医学药物和治疗手段稳定其情绪,并且避免其独处,以免其情绪继续恶化或者惊恐症状发作,从而继续实施自杀行为。

    2、消除对重症抑郁患者所处社会层次的误解。在实际工作中,许多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员,往往经济层次较低,身处社会较低的层次,容易让基层民警认为基本是比较底层的务工人员才会自杀。实际社会情况中,经济层次、社会层次较低的人员,其面对的生存压力较大,相对更容易诱发抑郁症;而经济层次、社会层次较高的人员,一方面由于生存压力较小,更容易对其轻度、中度抑郁的症状进行隐藏,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掌握知识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因,更容易在思想上和经济上接受现代医学的干预治疗,从而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;文首对抑郁症的患病范围进行过阐述,抑郁症与个人知识高低程度、拥有的财富大小程度、社会地位高低程度、智商和情商的高低程度,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
    3、消除对抑郁症难以治疗的误解。人的心理、情绪和行为是建立在身体之上的,是基于基因、内分泌激素之上的,基因和内分泌因素是内在因素、是主要因素、是决定性因素、是客观因素;个人的思想认识、心理活动,是外在因素、是次要因素,是非决定性因素,是主观因素。对于基因层次的原因,当前医学技术暂时无法对患者进行调整,未来的基因医学技术或许可以在基因层面对人员进行医学干预;对于内分泌层次的原因,现代医学药物已经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调整;患者个人的思想认识、心理活动,可以在主观上及时调整个人情绪,脱离情绪与内分泌互相负作用的恶性循环状态。抑郁症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干预,通过患者个人情绪调整来进行缓和,实现个人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调整。

    4、消除抑郁症患者服药后更容易自杀的误解。许多重症抑郁患者自杀的现场,都发现自杀人员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,容易形成“服药后增加自杀风险”的误解。精神管控类药物在使用初期,确实有增加了24

    岁以下青少年自杀几率的风险(医学界对造成该情形的原因未有定论);许多重症抑郁患者在患病初期拒绝医学治疗,在不得不服用精神管控类药物时,由于药物起效慢,往往已经难以遏制其身体内分泌激素紊乱的状况,同时在工作和生活环境得不到及时调整,加上其个人心理方面未能获得正确认知,无法脱离负面情绪与内分泌互相负作用的恶性循环,从而无法阻止其自杀行为。尽管有一些药物治疗失败的例子,但现代医学药物在更大的范围内,降低了大量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,利大于弊。

    因患重症抑郁而实施自杀的人员,在精神和个人意志方面已经面临崩溃,其个人在精神上变得极为敏感,接处警民警的个人用语和神情上一旦出现鄙视、嫌弃的表现,或者周边围观群众起哄等行为,都会对重症抑郁自杀的人员形成刺激,最终导致劝阻失败。对于重症抑郁的自杀人员,需在思想、语言上寻求对其的正面引导,要在言语上打破其质疑自身生存意义的哲学思维怪圈,指明其继续生活下去的美好前景,指出其继续生存下去对自身、对家人或者同事朋友的重要意义,总而言之,指出重症抑郁患者被谁需要,在言语中为其营造一种“被需要感”,才是打破其思维牛角尖的突破口;引导重症抑郁患者在家属陪伴下接受现代医学药物治疗,才是治疗根源的手段。

    (三)最后是加强自身体育锻炼,消除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状态。

    这个看起来像是比较扯淡的一项。理想的工作模型,是在面对重症抑郁自杀人员时,由心理学专长、谈判专长的人员上前对其进行劝阻;或者由比较阳光积极型的民警(战斗型基因),利用其比较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特性,对重症抑郁自杀人员进行劝阻;这种理想工作模型造成的结果,就是越能干的人员就越要多干,所以不可能实现。实际工作中,基层民警不能选择自己下一个警情、下一个案件的性质,也不能选择自己下一个将要面对的工作对象,而是出现什么情况就处理什么情况。面对实际工作情形,基层民警更需要做的是加强日常体育锻炼,不断调整自身状态,积极消除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亚健康状态,在处置和劝阻重症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过程中,才能有更好的精神和体力去应对。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种辅助措施,能够增强人体多巴胺、5-羟色胺、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,在民警预防自身发生抑郁症的同时,更能在自身形成良好的思维、情绪方面的“防护墙”,在劝阻重症抑郁患者自杀行为时,避免接受过多的负面情绪传导,从而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。

    结束语:扯完了,祝各位同行兄弟工作顺利!


    心里图网 ,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, 均为原创丨本文网址:抑郁症概述 https://www.xinlitu.com/1524.html
    喜欢 (0)
    支付宝[13571844594]
    分享 (0)

    Warning: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PRC - assumed 'PRC' (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) in /www/wwwroot/www.xinlitu.com/wp-content/themes/Git-master/comments.php on line 17
    发表我的评论
    取消评论
   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